“老总”这个词最初是老百姓用来叫那些旧时代当兵的人的。后来,共产党越来越受到人民的喜爱和信任,大家对军人的看法也越来越好,“老总”这个词才逐渐变成了现在这个意思。
提到“老总”,人们往往会联想到那十位功勋卓著的元帅。在老百姓的心里,“老总”这个称呼承载着对开国元勋们无比的尊敬与深深的热爱。然而,在这十位元帅中,只有三位得到了毛主席亲口称呼为“老总”的殊荣。
毛主席曾亲切地称呼三位元帅为"老总",他们究竟是谁?这些开国元勋与毛主席并肩作战时,又经历了哪些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呢?
【朱老总:度量大如海,意志坚如钢】
提到朱德总司令,人们往往会联想到他和毛泽东主席共同领导的“朱毛红军”。这支队伍在土地革命时期组建,经历了五次反“围剿”斗争和两万五千里长征等红军历史上的重要事件。在一次次艰苦卓绝的战斗和磨难中,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。
朱德在1886年出生,他是十大元帅里年纪最大的,也是共产党早期成员中少数从小就接受教育的人。那时清朝已经走向衰落,但科举考试依然是读书人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,所以朱德最初努力学习的动力,也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考取功名。
1906年,清政府突然决定废除科举制度。当时朱德已经顺利通过了县考和府考,科举制度的废止对他无疑是个重大打击。但朱德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,而是迅速调整方向,为自己找到了新的发展道路。
科举制度虽然被废除了,但读书人追求学问的脚步依然没有停下。与那些选择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和科学技术的学生不同,朱德最终决定进入体育学校学习,并在1909年成功考取了云南陆军讲武堂。
清朝末年,国家衰弱,周围强国虎视眈眈。年轻的朱德早早下定决心,要用自己的生命为祖国和人民找到一条生路。
在讲武堂读书那会儿,朱德接触到了同盟会的理念,后来他正式加入了同盟会。
1911年,朱德与同盟会战友们响应武昌起义,参与了云南重九起义。清朝垮台后,他主要在云南驻守。当袁世凯试图篡夺革命成果、段祺瑞废除《临时约法》时,朱德也曾率军出征,捍卫这来之不易的革命成果。
1922年,朱德对中国的前途感到困惑。他们成功推翻了清朝统治,但各地军阀的所作所为却和清朝没什么两样,难道这就是中国要走的道路吗?
朱德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,偶然间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,这让他萌生了离开云南、出国探索的想法。尽管年过三十六,他依然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追寻真理的征程。
1922年10月,朱德在德国与周恩来相识,经过周恩来的引荐,他顺利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。
1926年,朱德从国外返回祖国,投身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等重大军事行动。两年后,他组织发动了湘南起义,并于同年4月率部抵达井冈山,与毛泽东顺利实现历史性会合。
在井冈山驻扎时,毛主席和朱德共同创建了红四军,这支队伍后来发展成了著名的朱毛红军。
毛主席和朱总司令作为红四军的核心领导,经常凑在一块儿研究国家大事,谋划部队下一步的行动方案,研判敌军的动向。两位杰出的统帅把全部心思都扑在了红四军的发展上,每天只能睡上五六个钟头。
1930年,在毛主席和朱老总的领导下,红军力量不断增强。就在这一年,红一方面军组建完成,朱老总被任命为这支队伍的最高指挥官。
1931年至1934年间,国民党对根据地进行过五次“围剿”,每次战斗中,朱德率领的部队都是主力。在朱德和毛泽东的指挥下,红军多次成功击退了敌人的进攻。但到了1934年,由于第五次反“围剿”中的战略错误,红军最终被迫撤退,长征由此拉开序幕。
长征路上,朱德始终坚定不移地站在毛主席一边。不管是在遵义会议那样的重要场合,还是遇到各种不同意见的时候,朱德都毫不动摇地相信毛主席,一直陪伴在毛主席身边,给予他全力支持。
长征胜利后不久,抗日战局迎来了新的变化。随着共产党力量的日益增强,朱德在担任军事指挥的同时,还肩负起多项重要职责。对于毛主席交办的各项任务,朱德总是尽心尽力地完成。他既是毛主席在战场上的得力战友,也是工作中的可靠助手。
在1928年至1949年这二十一年间,毛主席和朱德并肩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,共同面对枪林弹雨。他们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,始终是对方最可靠的支持与依靠。
毛主席那句亲切的"朱老总",饱含着感激之情,透着深厚信任,带着几分幽默打趣,更凝聚着两人几十年来真挚不变的革命友谊。
【彭老总:谁敢横刀立马,唯我彭大将军】
"在战场上勇猛无敌,非彭大将军莫属。"这是毛主席在长征路上为彭老总写的六言诗中的两句话。从这两句诗里,我们不难看出毛主席对彭德怀打仗的本事是非常赞赏的。正是由于对他军事才能的高度认可,大家才亲切地称他为"彭老总"。
彭德怀生于1898年,和毛主席是老乡,都来自湖南湘潭。小时候,彭德怀也读过两年私塾,但由于家里太穷,他只好早早离开学校。
彭德怀离开学校后,先后种过地、挖过矿,可那会儿世道艰难,任凭他拼死拼活地干,还是连饭都吃不饱。
彭德怀虽然不像朱德那样受过系统的学校教育,但他从社会实践中获得了丰富的经验,深刻认识到当时国家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短板。
彭德怀目睹了官员与商人暗中勾结,见识了物资被恶意囤积,感受到了百姓生活的艰难,看到了官府压迫导致民众反抗,也看清了国家停滞不前的现状。他清楚地意识到,要想拯救这个岌岌可危的国家,唯有通过武装斗争和彻底革命才能实现。
1916年,彭德怀怀着报效祖国的决心投身军旅,选择加入湘军,希望为当时贫弱的中国尽自己的一份力。
1922年,彭德怀在经历了长期的战斗生涯后,深刻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一个短板:缺乏系统的军事教育。尽管他依靠实战经验也能指挥作战,但与受过专业训练的军官相比仍有明显不足。于是,他下定决心提升自己,经过刻苦努力,成功进入了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深造。
在讲武堂学习期间,彭德怀掌握了多种实战技巧,这些知识填补了他以往仅靠经验指挥的缺陷,使他在湘军中迅速崛起,没多久就升任了营长职务。
1926年,彭德怀在北伐期间认识了共产党人,开始接触并认同马克思主义思想。1928年4月,当时革命形势陷入低谷,但正是在这个艰难时刻,彭德怀毅然决定加入中国共产党,成为一名正式党员。
彭德怀在湘军时就当上了营长,后来经历多次战斗,逐渐积累了不少实力,身边聚集了一群忠诚的部下。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后,这些人和力量都成了党的重要支持,为党的事业增添了不小的力量。
1928年7月,彭德怀与滕代远等人共同创建了红五军,并在当年成功与井冈山的红四军汇合。
彭德怀和毛主席都是湖南湘潭老乡,见面自然格外亲切。彭德怀打仗很有一套,指挥水平高,作战能力强,没过多久就在红军里当上了重要领导。
1929年,毛泽东和朱德带领部队离开井冈山,但彭德怀却被留了下来。他的主要职责是牵制湘赣一带的敌人,防止井冈山被敌人占领。这个任务表面上看似乎不难,实际上却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。毛泽东之所以让彭德怀留守井冈山,正是因为他充分信任彭德怀的个人能力和军事才干。
与朱德相比,彭德怀和毛主席共同指挥战役的次数相对较少。然而,凭借过硬的军事才能,彭德怀在多次战役中取得了胜利,这些战绩充分展现了他的指挥才能,也让毛主席对其军事能力有了深刻的认识。
长征路上,彭德怀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信念,用实际行动向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证明了忠诚,完成了使命。
抗战快结束和解放战争那会儿,彭德怀的官越做越大,他有了更多施展拳脚的机会。这些机会不光体现在打仗上,在政治圈子里他也越来越有影响力。
彭德怀这个人说话做事都很直爽,在官场上可能显得不太会来事。不过正是因为他为人实在、有啥说啥,就算有时候得罪了人,时间一长大家反而更能理解他,对他也就没那么计较了。
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,彭德怀始终跟随毛主席南征北战,立下赫赫战功。建国后,他作为开国元帅,更是亲自奔赴朝鲜战场,成为十大元帅中唯一一位直接参与抗美援朝战争的将领。
纵观彭德怀早年的经历,他的生活几乎被战火填满。他凭借一次次成功的战役赢得了士兵们的支持,收获了人民的敬仰,也获得了毛主席亲切的“彭老总”这一称呼。
【贺老总:两把菜刀闹革命,红二方面军的旗帜】
在十大元帅里,除了朱德和彭德怀,只有贺龙被毛主席尊称为“老总”。乍一看,贺龙和其他元帅似乎没什么特别,但毛主席为何对他格外器重?这还得从贺龙的革命生涯说起……
贺龙于1896年出生在湖南,虽然和毛主席是同乡,但他的家乡并非湘潭,而是桑植县。
贺龙和彭德怀的人生轨迹很像,都是因为家里穷没能上多少学,都是看到国家落后才决定当兵。不过跟彭德怀比起来,贺龙的人生道路要艰难得多。
1914年,贺龙加入了中华革命党,从此开始投身于革命事业。
1914年至1917年间,贺龙积极参与革命活动,先是发动了湘西起义,随后组建桑植讨袁护国军,还投身援鄂战役。但到了1917年12月,由于受到上级的怀疑和排挤,他不得不离开自己一手带起来的部队。
彭德怀的成就多少沾了湘军的光,但贺龙能够崛起,完全是凭着自己的努力一点一点拼出来的。
尽管贺龙被迫离开了原来的部队,但他对革命的热情丝毫未减。在回家的路上,贺龙和吴玉霖用两把菜刀突袭了慈利县的守卫,顺利夺得了两支枪,再次组建了一支新的武装队伍。
贺龙当初独自离开军队,后来用两把菜刀夺得了武器,慢慢组建起一支能保护自己、甚至能与敌人对抗的队伍。这一路上他遇到了数不清的困难,但每一次他都坚定地战胜了这些挑战。
1920年,贺龙在桃源驻扎期间,初次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。不过那时中国共产党尚未正式成立,贺龙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还停留在初步阶段。
1923年,面对国家危难、百姓受苦的局面,贺龙毅然选择投身到更强大的革命力量中,加入了孙中山统帅的国民革命军,决心为拯救民族危亡贡献力量。
贺龙虽然投身了国民革命军,但他对共产党并不反感。那时候国共两党正在合作,所以贺龙特意把共产党员周逸群留在身边,让他担任政治部主任,还办起了政治讲习所。
1927年,贺龙率领部队投入了第二次北伐战役。他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,在战场上屡战屡胜,由此在北伐军中声名鹊起,成为战功最为显赫、威望最高的指挥官之一。
1927年,贺龙开始崭露头角,与此同时,中国共产党也遭遇了一场重大考验。
国民党精心策划的“四一二”事变突然爆发,大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惨遭杀害。就在这危急时刻,贺龙坚定地站在了共产党这一边。他主动找到周恩来,明确表态要支持中国共产党。
1927年9月,在南昌起义结束后,经周逸群引荐,贺龙正式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。
贺龙与彭德怀、朱德等人不一样,他不是一开始就跟着共产党干的。他经历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抉择,亲眼目睹了国民党的所作所为后,才最终坚定了自己的政治信念,明白了只有共产主义才能让中国获得新生。
成为共产党员后,贺龙凭借丰富的实战经验和过硬的军事才能,多次带领部队取得辉煌战果。同时,他在培养军事人才和推动军队现代化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,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。
贺龙虽然没有像朱德、彭德怀那样与毛主席在井冈山并肩作战,但他选择在共产党最艰难的时刻加入组织,并毕生致力于共产主义事业。他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令人敬佩,这份真诚的付出也深深打动了人心。
在开国十大元帅里,能被毛主席亲切称呼为"老总"的只有朱德、彭德怀和贺龙三人。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与主席年纪差不多、人生阅历相近,更重要的是他们用大半辈子的实际行动,向毛主席和全国人民证明了自己是真正靠得住、值得敬重的革命元勋。
新中国十大元帅都为国家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,但其中一些人与主席年龄相差较大,还有一些长期在主席手下工作。唯独朱德、彭德怀和贺龙三人,他们与毛主席共同经历了党的初创时期,一起在战火中出生入死,最终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。正因为如此,毛主席才会发自内心地称他们为"老总"。
